首页 | > 一线传真 > 科技创新 |
为黄百铁路建设装上“数智大脑”
“沟谷地带3处雨量计监测正常、永乐特大桥滑坡体地带14处监测点数据正常,可以施工!”随着生产调度中心的一声令下,黄百铁路项目建设者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这是该项目通过数智化建设推动项目施工生产的生动缩影。
图为黄百铁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桥施工现场(施懿辰 摄)
连日来,我国多地普降大到暴雨,全国防汛工作进入“七上八下”关键期。广西百色地区雨季持续时间长、降雨来得快、来得急,为保证黄百铁路雨季安全施工,项目建设者在既有线、高边坡沟谷地带安装自动化雨量计,在永乐特大桥等易发生滑坡地带安装地表位移监测点和深层位移监测点,通过数智化系统,严密监测周边施工环境,为铁路建设保驾护航。
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桶至百色铁路广西段沿线地质条件复杂,桥隧比高达90.6%,是目前广西现有铁路中桥隧比最高的铁路,建设难度大、安全风险高。
自开工以来,由集团公司承建的黄百铁路项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数智化建设,将生产调度监控中心打造成为“数智大脑”,通过传感器以及视频终端返回的数据,实时获知施工现场主要卡控工程施工点的实施情况,高质高效推进项目建设。
“开始掘进,请注意纠偏……”数公里外的生产调度监控中心内,大屏幕上各项生产数据不断更新。项目技术人员正通过“数智”系统实时调度发送各项指令,指挥百福一号隧道现场施工。
“有了‘数智大脑’,技术人员只需点击鼠标,即可借助数字化手段,对生产调度、安全监控、应急指挥、信息采集等实施全面管控,确保现场安全穿透式管理有效落实。”黄百铁路项目工程部部长唐东意说道。
不只是安全和效率,“数智大脑”在环境保护方面也大派用场。黄百铁路那蒙澄碧河特大桥经过澄碧河水库,这是国家一级饮用水源,也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的越冬之地,环保要求很高。
“为保护周边资源环境,我们采用先进的水质监测设备,对可能由施工导致的水质污染相关指标进行实时监测。”黄百铁路项目一分部负责人董永青介绍,监测信息通过设备云平台连接到信息化室和手机终端,一旦施工中发生泥浆泄漏、油污污染等情况,监控终端会自动报警,提醒施工人员及时处理。该设备启用后,未发生污染饮用水源的情况。
随着“数智大脑”的深度应用,黄百铁路工程建设按下“快进键”。项目建成通车后,将进一步完善区域铁路网布局,对于提升西部陆海新通道整体运输能力,更好地服务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有机衔接“一带一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